全国重点城市联盟网站 百城联盟
手机报 电子版 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扛新责 再出发∣中国地震研究学者全睿娴获聘联合国特邀观察员

2025-10-15 17:39:19    来源:    责任编辑:

近年来,在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多项盛事中,有一位中国学者忙碌的身影颇为引人注目,她在地球运行规律、地震预测及气候环境变化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拥有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积极通过成果转化和建言献策等方式促进生态治理和防灾减灾事业。她,就是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全睿娴女士。

日前,经过资质审核、组织推荐、综合评定等程序,全睿娴院士被联合国秘书处聘为联合国特邀观察员。其职权范围包括以联合国观察员身份参与联合国相关会议、活动及事务,根据《联合国宪章》及观察员地位规则,行使观察、报告及协商之权利。这标志全睿娴院士肩上再扛新责任,将为推动国际科学文化交流和构建人类和平美好环境再出发。

全睿娴是广东湛江人,中国南方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她灵气智慧和坚定追寻事物本质的进取之心。年少时,全睿娴被世界伟大女科学家典范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居里夫人)的故事深深感染,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中,她渐渐明晰了自己的使命和追求方向——“我要把生命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全睿娴的核心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揭示地球与环境的变化以及其背后深层次因素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她将地球运行规律和地震预测做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潜心阅览中外地震预测科学前沿资料、深入对比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球变化存在的特定关系、建立推演模型及数据演算方式等,形成了创新性地震预测理论和实践方法,并由此建立“新地震学说”。

地震成因一直是科学界公认的难题,业界比较流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对此,全睿娴通过大量云图观测和地震案例分析,提出“板块移动不是地震成因”的新观点,地震的主要成因归结为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和地心吸引力。其研究成果及地震预测创新案例被入选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与案例研究》课题成果。

本着“守护地球家园,保护绿水青山”的一腔赤诚,全睿娴在地震预测研究的基础上,还领衔完成了涉及气候异常变化、雾霾成因、页岩气页岩油开采与环境变化、城乡规划建设现状及问题等一系列自然科学课题。

2022年,其“观云测震”技术被纳入《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规划》,成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的组成部分。2024年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后,全睿娴的新地震学说及观云测震的技术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云图数据共享、地震预测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全球防震减灾经验互鉴。2025年中国地震局联合攻关的“智能云震预警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该系统融合AI算法、卫星遥感等技术,其发展思路和设计理念与全睿娴致力的“观云测震”等方法高度呼应和契合。

不仅如此,依据全睿娴新地震学说地震成因的原理制作“天体-地球动力模型”被联合国减灾署收录,为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地震预警提供了参考。

全睿娴在关于城乡规划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中,提出优化城乡格局、合理配置生态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观点,被吸收到2022年住建部“海绵城市20条”相关工作规划和部署中;提出的“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相关论述,在广东提升县级地质灾害风险精准预警和响应避险能力、云南关于构建全域全时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综合防御体系、四川关于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等规划和工作中变为现实。

对于入选联合国特邀观察员的感想和工作计划,全睿娴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我们在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要更加关心地球环境,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

“接下来,我们将会联合更多的机构和国内外专业人士,进一步拓展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通过建立云图数据库,整合气象、地质、遥感、航天等领域科研力量,探索形成更加完善、更具实践操作性、更好耦合现代尖端科技的‘观云测震’技术体系,推动世界地震预测科学再上新台阶。此外,履行好特邀观察员应有的职责,切实为联合国发展、地球与环境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关新闻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1997-2018